其他

天涯若比邻:我与汪熙先生的交往

2017-05-23 [美国]孔华润 明德史馆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不久,我即代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州州长开始频繁地前往中国。我个人的兴趣是发现也在自己领域工作的中国学者们。柯文教授曾对我提起,在复旦遇见过我可能感兴趣的一位女士。就在1980年第一次访问复旦时,我找到了这位名叫吴嘉静的女士,并在此后很快安排她到密歇根州立大学跟我学习。她确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助手,还在纠正英语语法时激怒过我的学生们。

 

1970年代末,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师合影。汪熙(前排左三),陈绛(前排左四),沈渭滨(前排右一),傅德华(后排右一),吴嘉静(前排左一)。

当约一年后再到复旦时,我见到了汪熙,很可能是复旦当时超群绝伦的谢希德校长介绍的。汪熙对中美关系史的著述,远比当时任何其他中国学者更同情美国,并远超出官方路线的界限,但他无所畏惧。当我在四川大学的朋友们(川大与密歇根州立大学有密切关系),被保守人士否决了接受我从美国新闻署得到的建立一个美国研究中心的赠款时,汪熙却毫不犹豫地为复旦大学接受了。

我们最终成了好朋友。汪熙是一个极有魅力的人。每次到上海,我都会去看他。由亨利·卢斯基金会资助,他和夫人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与我相处了一年。1985年,当我带着密歇根州立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和夫人去上海时,汪熙亲自带着他们遍游上海,随后还去了苏州。而当我与南希 B. 塔克(唐耐心)结婚后,汪熙和夫人也很快就视她为自己人。

 

1980年代,汪熙夫妇访问密歇根大学,与孔华润教授的合影

八十年代中期,卢斯基金会还资助了一个美-中-日对战时亚洲(1931-1949年)不同看法的研究项目,结果成为入江昭和我主编的一本书。我请汪熙与另一位好友北大的罗荣渠参加会议并提出中国的看法,两人也都为该书撰写了论文。汪熙关于中-美关系的著述,特别是直至二战时的中美经济关系,无疑代表了中国已有的最好学术水平,其中大部分在任何其他地方也无可匹敌。

八十年代后期,汪熙主持了我1980年第二版《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一书的翻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对朝鲜战争根源的讨论不为中国官方所接受,与汪熙的看法也有些不同,但我们设法绕过了它。我想他注意到,我的“不正确”解释只是美国人因受教育而相信者。

 

1980年代,汪熙先生在密歇根大学

为翻译此书他利用了自己的研究生们,他的这一做法远近闻名。而这些研究生们也得到各种回报,常常是去美国学习的奖学金。不少经他推荐者,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我一起工作。陆延是他们中最成功的一个,虽然我离开密歇根州立大学后她去康奈尔大学完成了学业。她现在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

在汪熙中风后,我在上海仍数次见过他。他仍不停地工作,并执意撮合柯文与白利娟成为一对。即便在夫人去世后,汪熙仍热情不减,我当时猜想,他对此会永不止息。

(本文由贾浩翻译,编辑 高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